自在观,观自在,无人在,无我在,问此时自家安在,知所在自然自在;
如来佛,佛如来,有将来,有未来,究这身如何得来,已过来如见如来。
这首禅堂联以深邃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,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——“自在”与“自性”的探索。通过“观自在”、“问自家安在”、“究这身如何得来”,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我存在的本质,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和谐。
“无人在,无我在”,意味着超越了个体的局限,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我,寻求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。“知所在自然自在”,则强调了认识到自我存在之真谛后,自然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。
“如来佛,佛如来”,运用了佛教中的“如来”概念,象征着觉悟者与真理的合一,同时也暗示了每个人内在都蕴含着佛性的可能性。通过“有将来,有未来”,诗人提醒我们关注时间的流转,以及在不断变化中保持自我觉察的重要性。
“究这身如何得来,已过来如见如来”,表达了对生命起源的追问,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内心深处的觉醒。这里“已过来如见如来”不仅指过去的经历如同见到佛一样深刻,也寓意着通过内心的探索,人们能够逐渐接近真理,实现自我超越。
整体而言,这首禅堂联以富有哲思的对联形式,巧妙地融合了佛教的智慧与禅宗的实践,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精神自由与自我完善的美好愿景。
不详
自惭一世虚生,不堪刘季万钱贺;
难得六亲共聚,愿作平原十日游。
好容易搜出诗来,写点江山景物;
不得已推将天去,让他楼阁峥嵘。
你眉头着甚么焦,但能守分安贫,便收得和气一团,常向众人开笑口;
我肚皮这般样大,总不愁穿虑吃,只讲个包罗万物,自然百事放宽心。